close

讚美孩子有方法

(文摘自學前教育雜誌2012年6月號)

讚美的7個原則

讚美是一種藝術,想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心意,又不造成錯誤認知,其實有方法可循。

1.讚美「過程」而非「結果」

爸媽必須能看見孩子正向的部分並讚賞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只看重最後的結果,才能讓孩子把焦點放在提升自己的實力,不致於為了結果不如預期而失去自信,或是追求排名、優勝而不擇手段。

台大心理學系雷庚玲副教授提醒爸媽,過於看重結果,孩子很容易誤會爸媽對他的「正向關懷」是有條件的,一定要達到某種目標,爸媽才會喜歡他,也可能因此不 敢或不願做沒把握的嘗試。她建議即使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爸媽仍須先讚美孩子做得不錯的地方,再指出可加強的部分,除了給予情感支持也加強學習動機。

2. 具體地讚美,針對努力而非能力

讚美時,必須具體點出孩子表現之處,避開抽象語彙,效果更具體。比如:與其讚美孩子圖畫得好棒,不如指出他使用的黃色很美,讓人感受到秋天的來臨。

此外,研究已發現,當讚美孩子努力的歷程而非聰明才智,點出他的優、缺點,孩子才能有持續努力的動機。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陳淑敏教授建議爸媽不要只花錢把孩子送入才藝班、只關注成果,在過程中應盡量陪伴,才能看見孩子投注的心力與進步,提出真誠的讚美。

3.讚美孩子的各種特質,不只成績

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陳若琳副教授指出,孩子小時候,從他會翻身到踏出人生的第一步,爸媽都會由衷地發出讚美之聲,但隨著孩子長大,讚美卻日益減少,尤其進 入學校後,大多只讚賞學業成績的表現。但成績畢竟不是孩子的一切,她建議在每天的生活中,找到孩子值得讚許的表現。比如共讀和共玩時,發現孩子令人驚豔的 想像力、孩子貼心幫忙等,都是值得讚美的表現,也是累積孩子自信的來源。

4. 真誠的讚美,避免誇大不實

如果口中說著讚美的話,但態度輕率,孩子會知道大人只是在敷衍他,因為聲音是有表情的,有溫度的,孩子能判斷出大人的讚美是不是發自內心,是不是真心相 信。不過,讚美並不表示一定要說誇大不實的話,而是要多用正向語言。因為只有依孩子的真實表現給予評價,讓他收到正確回饋,才不會造成「自我感覺過度良 好」的問題。

5.善用表情、口頭或肢體語言讚美

小孩對大人的情緒相當敏感,溝通與解讀訊息的能力也超乎想像。表達讚美時,除了口頭語言,別忘了善用大人的表情(如:微笑)、動作(如:摸摸孩子的頭)或手勢(如:以大拇指比出讚的手勢),即時讓孩子們明白自己受到認可、讚賞與注意。

6.不和別人比較的讚美

「你彈得不錯,但就是沒有姐姐好!」很多父母很愛比較孩子,但每個孩子天生不同,讚美孩子時只能和過去的他比較。孩子是透過大人的反應去建構自己的形象,當爸媽總是以別人來評價孩子,易讓孩子產生「反正我怎麼努力都比不過別人的自卑感」,很快地就會選擇放棄學習。

雷庚玲老師建議爸媽,依孩子不同階段的能力設定合理的目標,為孩子搭出「」學習鷹架」,一有進步就給予讚美。比如。當幼兒學爬時,爸媽在前方以玩具作引導 (鷹架),可幫助孩子學得更好;大孩子可讓他訂出努力的目標,避免「齊頭式」目標,讓其他孩子永遠得不到被讚美的機會。 

7.即時給孩子讚美與肯定

大人必須在孩子行動當下給予讚美,除了因為即時回應是給寶寶的一種肯定,而這也是寶寶自尊和自信的起源,主要是因為幼兒相當依賴大人的回饋,來調整行為方向以及了解自我的能力,加上記憶能力有限,如果過太久才回應,孩子不容易連結行為與讚美間的關係。

給分齡孩子的讚美策略

不同年紀的孩子,由於身心發展程度有所差異,對於讚美訊息的接收與理解,有相當大的分別。下表針對不同年齡層,綜合了專家們所提出的讚美策略,供爸媽參考。

0-1.5  即時回應+採取非語言性的讚美

發展概況:寶寶還不能用語言清楚表達他的需求與感受,常以踢腳、扭動身體或哭聲來傳達他的需求;出生3個月以後,已能用表情傳達他的喜、怒,也能透過觀察表情解讀大人的明顯情緒。
  
讚美策略:用微笑和溫柔的表情、聲音,或者輕拍孩子的方式給予即時地回應,會讓寶寶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和外界溝通的,而且是受到重視的。

1.5歲-3歲肯定主動嘗試的動機+溫和修正危險行為
  
發展概況:1.5~2歲左右的孩子,自我覺知的能力剛發展,會透過別人的反應來建構自我的形象。會走路後,孩子會更積極向外探索,常因尺度拿捏不好,讓嘗試的行為像搗亂;2歲之後,常想獨立,但能力又不夠。
  
讚美策略:當孩子因好奇想嘗試新事物而製造了混亂,不要大聲責罵,協助釐清孩子的意圖後應予以肯定,不要怕麻煩而不讓孩子自己動手,而幫忙完成所有事。

3-6具體讚美+避免針對結果讚美
  
發展概況:還未發展出明確的道德觀,「好」就是大人要他們做或同意做的事,「壞」就是大人禁止或不贊同的事。3歲左右,對羞恥和驕傲感以已有覺知;得失心很重,對自我的表現所受到的評價相當在意。
 
讚美策略:避開模糊不清或帶有反諷的評價,可避免孩子因錯誤解讀而失去自信。不要比較孩子,著重讚美過程而非只是結果,可讓孩子學習理解複雜的自我,看見事物的多元面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mile211314 的頭像
    smile211314

    ~~~~~~~~隨風想想~

    smile2113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